马上注册,参加淘宝培训。加入培训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的主观感受(无法量化,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产品而异)。它不仅仅是用户对产品本身的感受,所涵盖的范围很大: 产品所有可以延伸涉及的一切事件,都可以是用户的判断基准,甚至对产品背后公司法人形象的认知,都会影响到用户对产品的用户体验。 提高用户体验,不单单是靠交互、视觉、抑或是产品的事,它还需要运营、市场、策划、客服等等部门的共同参与。用户所有能接触到的一起都会形成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判断,所以从自身所处职位去考虑用户体验,都是不完整的。 有时候我们习惯从自身职位去发散去理解用户体验,比如:CEO或产品更多考虑战略,运营更多考虑用户互动,交互更多考虑人机沟通无障碍,视觉更多考虑美学和视觉引导等等, 这是一种工作不断深入研究的表示。 但跳出自己的职位去考虑用户体验,就会得到不同的看法,就会不断地加入自己的想法到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当中去。 本文主要讲一些关于用户体验的零星看法: 一、不能解决用户问题的产品谈什么用户体验 不论用户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不管是吃喝玩乐、还是信息获取、又或是聊天沟通;所有的产品都应该围绕解决用户需求建立。 我认为所有在线上成功的产品都准确的解决了用户在线下这几种情况的任意之一: 所以这也是侧面的说明了,首先重要的是解决用户需求。 解决用户需求是提供用户体验的基础,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能在市场站稳脚跟——毕竟这玩意是个产品,不是艺术品,是拿来用的,干看也没什么意思。 我个人认为:没有需求是凭空创造的,所有看起来是凭空出现的需求都是建立在低等级需求之上的变化(因技术或经济理念而产生的变化;又或是一种可以满足需求的行为,变成另一种行为可以满足需求的行为)。 二、没有目标用户就没有办法判断用户体验 我认为:在没搞清自己产品的用户是什么样的一批人之前,就大肆谈论用户体验是不理智的。 就像文章开头我所说的:用户体验是从用户的主观感受(无法量化,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产品而异)。 有些人以为的用户体验,是让用户付出最小成本满足需求。 那如果是金融类产品呢? 我想比起使用成本,在使用产品的密码处理方面,人们更愿意加强信息安全。 尤其是最近我的邮箱遭到多次攻击,icloud被锁了无数次,让我多加几道密码就能省后顾之忧完全乐意(这点国内公司就是做的比国外好,可能是国内骗子比较强)——多一分守护就多一分安心。 当然,这里面也有是有度的考虑。 又或者PS和美图秀秀: 身为会玩点视觉设计的我,在处理照片的时候,如果是商业使用我就会用PS,如果是自己拍着玩玩用美图之类的更方便——两种不同的用途,就意味着不同的用户体验需求。 前者需要更高级的功能以及能以假乱真的处理能力,后者则需要简化功能甚至删除某些功能来达到快捷使用。 目标用户不能简单的去做年龄、性别之类的类别变量的分类,因为这样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很容易给自己挖坑。最好的办法还是做一个用户模型,通过总结用户使用环境和动机,归类创建一个虚拟人物,以此来作为所有产品交互、视觉设计以及运营计划的起点。 三、提升效率!就是提升用户体验的捷径! 提高效率就千古不变的话题。 在互联网诞生初期,这一概念本身就是通过提升大家沟通效率来进入公众视野的。虽然记得不是很清,但是在千禧年的时候,大家讨论互联网说的都是“有了这个我就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聊天”。 互联网在诞生初期,其本身就是被作为一个提高沟通效率而诞生的工具。在这个生态下诞生的任何一个产品,都应该遵守这个规律: 提高用户解决问题的效率。 这不仅仅是指应用本身,更多的是应用背后公司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有的产品设计最终都会回归到一个很简单很浅显的问题上,线上的解决方案在线下运行时是否像描述的一样快捷? 互联网产品不单单的是把线下的东西搬到线上就会成功,所有成功的、活了很久的、站住脚跟的产品都是有着不断提高用户解决问题效率的能力。 我相信:所有事物所产生的信息最终都会搬到互联网上,但所有的任务都是在线下完成的。 产品只是一个完成商业战略的工具,真正改变人们生活的是产品背后的公司运营方向和运营战略;产品不仅要提高线上的信息传递速度,同时有可能也需要线下高速的运营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