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加淘宝培训。加入培训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和大家分享一个超级入门的美食博主类型,应该是每个人都能拍。 我们还是以分析具体案例,来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能火起来?
27个作品,抖音涨粉丝71万 这个账号叫刘英杰,是一个23岁的房地产小哥哥,每天在车里面拍摄一条吃饭的视频。 视频的时长几乎都在1分钟以内,没有任何的配乐、文字、也不说话,沉浸式的吃美食。 从11月1日正式开始更新视频到现在,一共27个作品,抖音涨粉丝了71万,预计下个月初就会突破百万。 这个账号分享的内容和拍摄手法真的是再简单不过了: 其一,相比做好物推荐的账号,这种吃播类型,完全不需要去分析食品的销量、品质、口碑等,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都会看到、见到、吃过的食品。 其二,不需要专业的场地,不需要提升光等,只要在车里、在一个安静的场所即可,如果有收音设备,甚至完全可以在户外。 其三,不需要策划剧情、不需要对产品进行评价、打分,甚至都不要各种角度的镜头,固定镜头直接开拍,直接分享。 所以,这么简单的短视频类型,你不能再说你不会拍了! 但是,为什么看似这么简单的类型,却能火起来嗯? 刘英杰沉浸式 吃播火起来的原因 1、形象乖巧又讨喜 一般来说,我们很少形容一个男生乖巧,可能会用老实、憨厚。 但是面对一个23岁,长得还挺俊俏,干净,表情还有点呆萌,又没有一般博主那么夸张的演绎、表情,自然吸引了很多年轻女性的喜欢。 所以在评论区,大部分都是女性评价小奶狗、胖帅、甜甜的等形容。 有时候,形象对一个账号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什么叫眼缘、面相? 其实做一个账号定位和主播的形象也讲究眼缘、匹配的。 有的人天生喜感适合搞笑的,你让他一本正经讲道理,用户就是不喜欢,哪怕他讲的再对。 2、吃的好,很难得 大家再去看看刘英杰的视频,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好香啊!看得我都饿了、我也想吃、厌食症都被治愈了等等。 没有配乐、没有说话,就是吃饭的时候自然的嚼食声,这种沉浸式吃播是很有代入感的。 有很多人说,我竟然每个视频都全部看完了,看着他吃激发起了我都食欲了。 沉浸式吃播的背后,是羡慕! 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多么期望自己能狼吞虎咽、无拘无束的吃一顿饭。 包括博主也一直在视频中传达一个吃的理念:工作再忙、也要好好吃饭,是能够获得一些人的认同的。 3、制造足够的冲突 一个好的视频,应该到处充满冲突。 a、越吃越多了 从吃第一个苹果、一个柿子,到吃一大碗面条、一根苦瓜、一个猪蹄,许多抖音粉丝开始期待他下一次吃更多的东西,大家都在说这么小的嘴,怎么能吃这么多,吃这么快。 b、什么都能吃 在车里吃个水果也许大家还能接受,但在车里吃螺蛳粉、吃苦瓜、吃豆腐脑,吃一整根水萝卜、甚至还有人建议吃榴莲、臭豆腐、汉堡、吃辣条等,抖音粉丝开始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博主身上了,这就有了互动。 c、吃是工作任务 刘英杰的每一个视频都带有一个标签——单位要求每天必须发抖音。 这一点其实是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以前上班要求发微信朋友圈、现在一些单位会要求员工发抖音。 所以就会吸引一些人问,他是在什么单位的,下一集吃领导等。 这个话题不仅能引发一些人的好奇,还能激发起一些人的愤怒,也能引发一些人的关于敷衍的讨论,如这么拍都行? d、与观众认知相反 在刘英杰的自我介绍中,明确自己是一个地产销售的身份。 但直到现在也没用说自己具体是哪一家公司的销售,而且当很多抖音粉丝都认为他一定是来卖房子的时候。 博主却一直没有去做这些事情,这种反常态的做法,和用户期望、认知的背离,反而会获得用户的好感和持续关注。 因此,刘英杰这个账号火起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牢牢抓住了短视频火起来的四个核心原因: 其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房产政策导致市场降温、房产销售被单位要求每天发短视频。 其二有趣有槽点的内容 无论是在车上萌吃、无辜的状态、还是在车上吃螺蛳粉、啃萝卜,都让一部分用户觉得有趣。 其三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内容 沉浸式的吃播、发出令人垂涎三尺的声音、以及帅气可爱的脸庞,都吸引了一些小迷粉,甚至有一些人想知道他是怎么保养皮肤的,他吃的玉米会发光等等。 其四和同行鲜明的不同 当一群吃播类账号都要强调谁吃的多、吃得好、吃的菜品、探的店独一无二时候。 只有刘英杰的内容简单、干净,纯粹的吃,只展示记录、不推销分享。 和其他美食类抖音账号极具销售式的推荐完全不同,恰恰收获了用户的好感。 所以这也告诉我们,一个账号火起来肯定是其做对了什么。 而一个账号如果第一个视频火是因为运气,但所有的视频都是一个风格还能火的时候,一定是设计。
本文来自 老y开网店(http://www.lakwdian.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关注扫描下面官方公众号:lakwdian 每天推送淘宝装修技巧、淘宝装修特效模板,淘宝装修教程以及让你尖叫的淘宝运营实操案例、原创干货、超级干货,老y个人微信号:A8686369 每天免费解答、指导。
|